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817-8229182

剃头匠王师傅
2019-04-24 14:45
举报
剃头匠王师傅
作者:李红军
  都说剃头挑子一头热, 可我打小就没见过剃头挑子。剃头包倒是见过,那是在一个姓王的剃头师傅身上。
  王师傅当时30多岁,说话粗声大气,是邻社的人。清楚地记得,到了理发的日子,他斜挎一个黄色的帆布包慢悠悠地向我们社里走来。那个包里装着他干活的推子、刮胡刀、刷子、肥皂等全部工具。
 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老家, 据说方圆六七里之内会剃头的匠人只有一个, 那就是王师傅。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来,大家还不富裕,场镇上也没啥理发店。为了省钱省事,经公平、公正、公开地友好协商,最后郑重决定, 由王师傅承包附近几个生产合作社所有男性的项上之头, 大人一年的费用4元,小孩一年的费用2元。而王师傅一年来六次:寒暑假各一次,开春一次,入夏一次,立秋一次,春节前一次。
  轮到我们社的头一天, 垭口的广播里会响起社长广而告之的大嗓门, 大意是社员们同志们,请提前安排好生产及生活,明天王师傅要来剪脑壳。小时候倒不觉得,现在想来“剪脑壳”这个词真是彪悍、生猛:脑壳被剪了,那还了得。
  第二天人们早早地吃过饭,烧好热水,在家里候着。八九点钟的时候,王师傅挎着帆布包来了, 对着那个谁家一声大吼:某某,快点出来剪脑壳了!
  话音刚落,那家里指定“噌噌”地窜出一人来,热情地招呼着王师傅,随手抓过小凳坐下。 而王师傅则开始了属于他的表演: 从包里取出一条洗得发黄的围巾,动作娴熟地给某人系上,左手拿着梳子压在头发上, 右手拿着推子“咔嚓咔嚓”地动起来。一会贴着脖子,一会顺着耳朵, 一会撩起头发, 整套动作行云流水,点到为止,一气呵成,令人叹为观止。在我看来,王师傅这手艺放在当下,绝对是“宗师”级别的。这就是以前的匠人,手艺都是多年苦练出来的。
  不过短短几分钟, 一个平头或者一个大背头就已成型。随即,王师傅从裤兜里掏出一个小镜子往某人眼前一递,“剪得可以嘛?”“可以,王师傅的手艺硬是要得。”“那是哟,” 王师傅对自己的手艺颇为自负,“洗脑壳了。”说完,他从盒子里取出肥皂, 照常问一句: 抓重点还是轻点?得到肯定的答复后,王师傅把某人的头往盆里一按,一手往头上泼水,用肥皂一抹, 另一只手则拿着一把圆圆的塑料刷子,在头上“呼呼”地开涮了。
  一番洗涮, 用毛巾快速地在某人头上擦两下, 王师傅直起腰来对旁边一瞧热闹的娃儿说,来,娃儿,该你了,老子给你剪个锅盖头,保你伸展(漂亮、帅气之意),肯定有女娃儿喜欢。嬉笑声中,娃儿乖乖地坐在小板凳上, 紧闭双眼, 咬着嘴巴,等着“恐怖”的剪脑壳……
  如此,王师傅一家家走,一个个剪。到了晌午,他走到谁家,主人必定热情地添上一副碗筷,大方地端来一盘豆瓣酱拌的米豆腐下饭。要知道,在当时,米豆腐可是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好东西, 由此可见,人们的慷慨大方和对手艺人的尊敬。
  一年又一年,慢慢地,王师傅发现来理发的人变少了。 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来剃光头,而年轻点的一个也不见。一打听,才明白原委:好多年轻人出去打工了,而少数留在家里的,也宁愿多花点钱到场镇上的美发店去做时髦的发型。 什么板寸毛寸、什么碎发卷发、什么纹理烫、什么朋克、什么飞机头、 什么莫西干……那些年轻小伙、大姑娘顶着各式王师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发型,喷发出各种洗发水的香味,把王师傅原本满满的自信心打击得支离破碎。他不禁感慨:人老啰,手艺不中用了。
  在我即将进城读书的那一年,镇上的发廊越开越多, 来找王师傅理发的人更加少了。有时见他仍慢慢走来,却没有了先前的精神抖擞和意气风发,就连吆喝声也小了好多:老某某,出来剪脑壳了。
  差不多20年过去了, 我早也没有了关于王师傅的消息。直到前几天回老家,我不经意看见屋檐上随风摇曳的几个小布袋,这才突然又想起他来。因为其中的两个小布袋里,装有我和妹妹的胎发,而把它们剃下来的人,正是王师傅。随口一问,妈妈说王师傅前些年就没有在村里剪头发了,到城里帮儿子带娃娃去了。听说他有空时,还在公园里免费给老年人理发。
  哦,今年王师傅有70多岁了吧,真是个热心人,还这样闲不住。恍惚间,我耳边仿佛又响起他的声音来:某某,快点出来剪脑壳了!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我司立场
发表
推荐阅读
相  关  推  荐
换一换